在工位上喝杯黑的
抄袭 https://mp.weixin.qq.com/s/g-Ygbq7xmonpzO-Cfwpr1A 的一篇文章,谨纪1个月前的某一天。
这是下午两点,午休趴在工位上醒来,脑子还又沉又胀。我准备去搞点黑的。我以前不喜欢喝黑的,但我现在时不时要搞上一杯。打开手机,基于用户画像的智能点单系统已经提前预判了我的困倦,瑞幸咖啡赫然出现在第一条,还送了一张比育儿补贴还大的神券,顺便附带一行小字:“您常点的标准美式‘冰/去糖’”。一顿操作后App直接向后端发起一个POST请求,Payload里写着 {“item”: “Iced Americano”, “sugar”: “0%”, “ice”: “standard”}。系统发起了我的Transaction。店员的机器收到了请求,开始Parse,那些字段让他知道了有一个客户在等待一杯咖啡,而他需要制作的是Iced Americano而不是长安的荔枝冻冻。 Transaction通过了Validator的验证,他把咖啡放在取餐口,App也消费了这个消息,防止我像个人机一样一直阻塞在那里。
第一次在学校里喝这黑的,纯粹是模仿隔壁宿舍那个看起来很酷的哥们。他在食堂Cafe窗口熟练地点单冰美式,我跟着要了一杯,第一口就差点当场吐出来。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喝这种东西?像是把中药汤兑了冰水,纯粹的苦,没有一丝一毫的缓冲。
后来不知道怎么就上瘾了。或许是某一次顶着deadline通宵,那冰凉的苦涩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种抖擞的、暴力的清醒,那是一种奇异的爽感。从那以后,我对这种纯粹的刺激越来越依赖,渐渐地,连在奶茶店下的单也变成了不另外加糖的纯茶。世界在我的味蕾上被简化了,只剩下本味和那股提神的苦。
手机震动了一下,提醒我的黑的已经躺在外卖柜里。我起身下楼,走过高楼林立的中关村街道,空气里混杂着夏日的燥热和永远不停的蝉鸣。路上的大部分行人穿着色调单调的衬衫长裤和洞洞鞋,一看就是和我一样下楼摸鱼的程序员,这和国贸附近西装革履的商业精英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提醒音永远在响,我想到我中午的时候和隔壁工位的哥们基于这个实时红绿灯的随机选路算法决定去哪个地下街吃午餐。
把黑的搞到手,包装袋子还是瑞幸和多邻国的联名。拽姐翻了个白眼提醒我怎么还不回去打卡。为了不成为这个疯批的电台上的笑话,我赶紧回到工位上。
找了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椅背上,换换脑子,一边喝着这苦咖啡一边看着永远报错的代码,简直双倍快乐。我不想找什么意义,说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实习生的苦还不够多吗?我就是享受这种极致、纯粹的爽感。它不负责解决Bug,只负责给我一个能解决Bug的清醒大脑。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对着屏幕喝着黑的,飞书上弹出3条未处理的消息。李白喝完可以写诗,我喝完也可以写代码。也算是异曲同工吧。